| 編號 | 
            PRB.0964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圖 
            例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學(xué)名 | 
            粉迷孔菌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拉丁學(xué)名 | 
            Daedalea biennis (Bull.) Fr.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別名 | 
             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同物異名 | 
              | 
            圖 964 粉迷孔菌 : 1. 子實體, 2. 孢子, 3. 擔(dān)子, 4. 囊體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類地位 | 
            非褶菌目、多孔菌科、迷孔菌屬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形態(tài)特征 | 
            子實體中等至較大,一年生,近革質(zhì)至革質(zhì)。菌蓋半圓形,3-7cm×3-12cm,厚1-2mm,米黃色至淺肉色,無環(huán)帶,或有不明顯環(huán)紋,有黃褐色絨毛,邊緣薄銳且波浪狀至瓣裂,菌肉白色至近白色,厚2-7mm,上層松軟而下木栓質(zhì),無柄或有側(cè)生或近中生的菌柄,長可達5cm。管孔多角形或迷路狀至漸裂為鋸齒狀,白色,孔深2-4mm,孔徑0.3-1mm。有囊體,近棒狀。擔(dān)子棒狀,具4小梗。孢子橢圓形、卵圓形至近球形,無色,光滑,4.5-6.5μm×3.5-4.5μm。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生態(tài)習(xí)性 | 
            生于櫟、山楊、楓香及蘋果等闊葉樹干上或木樁上,有時生松樹腐木上。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布地區(qū) | 
            吉林、遼寧、河北、甘肅、四川、江蘇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貴州、云南、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陜西、福建、臺灣等。  | 
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經(jīng) 
            濟 
            用 
            途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此種可引起樹木、倒木、枕木等木質(zhì)白色腐朽。另外,該菌液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。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