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編號 | PRB.0826 | 圖 例 |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學名 | 喇叭陀螺菌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拉丁學名 | Gomphus floccosus (Schw.) Sing.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別名 | 喇叭菌、張札西母(西藏)、早莫婁馬(西藏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同物異名 | Cantharellus floccosus Schw. | 圖 826 喇叭陀螺菌 : 1. 子實體, 2. 孢子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類地位 | 非褶菌目、雞油菌科、陀螺菌屬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形態(tài)特征 | 子實體中等大,喇叭狀。菌體高達10-15cm。菌蓋直徑達8-10cm,表面有橙褐紅色大鱗片。菌肉厚而白色。菌柄細長,后期內(nèi)部呈管狀。菌褶厚而窄似棱狀,在菌柄延生或相互交織。孢子淡黃色或近無色,形狀橢圓形,初期光滑,成熟后表面粗糙,12-16μm×6-7.5μm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生態(tài)習性 | 在闊葉或針葉林中地上成群或單獨生長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布地區(qū) | 四川、云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廣西、廣東、福建、陜西、臺灣、山東、貴州、西藏等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經(jīng) 濟 用 途 | 此菌在許多地區(qū)采食,但在云南曾報道食后會中毒,引起胃腸道病癥,含有松蕈酸(agaricieacid)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