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編號(hào) | PRB.0297 | 圖 例 | 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學(xué)名 | 角鱗灰鵝膏菌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拉丁學(xué)名 | Amanita spissacea Imai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中文別名 | 油麻菌(廣西)、黑芝麻菌、麻子菌(四川)、麻子菇(福建)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同物異名 |  | 圖 297 角鱗灰鵝膏菌 : 1. 子實(shí)體, 2. 孢子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類地位 | 傘菌目、鵝膏菌科、鵝膏菌屬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形態(tài)特征 | 子實(shí)體中等大,全體灰色至灰褐色。菌蓋直徑可達(dá)3-11cm,濕時(shí)稍粘,邊緣平滑或有不明顯的條棱,菌蓋表面具有黑褐色角錐狀或顆粒狀鱗片,往往有規(guī)律地密集一起呈環(huán)帶狀分布。菌肉白色。菌褶白色,離生,較密,不等長(zhǎng)。菌柄長(zhǎng)4-10cm,粗1-2cm,頂部色深而菌環(huán)以下灰色并有深灰色花紋及鱗片,基部膨大。菌托由4至7圈黑褐色顆粒狀鱗片組成。菌環(huán)生菌柄上部,膜質(zhì),上面白色而下面灰色,邊緣灰黑色。孢子印白色。孢子無(wú)色,平滑,寬橢圓形,7.5-8.9μm×5.6-7.6μm,糊性反應(yīng)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生態(tài)習(xí)性 | 春至秋季在馬尾松或針闊混交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分布地區(qū) | 河北、河南、江蘇、安徽、廣東、香港、江西、湖南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等。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經(jīng) 濟(jì) 用 途 | 在廣西、四川等地區(qū)有人采食,但往往引起中毒而產(chǎn)生惡心、頭暈、腿腳疼痛、神志不清及昏睡不醒,在廣西曾有人中毒后,昏睡三天后方醒,期間幻覺到一種“怪人”時(shí)而變得高大,時(shí)而變得矮小。此種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,可與松、櫟等形成外生菌根。 |